|簡介|
祖先崇拜,是許多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核心,它以已逝的血緣祖先或想像祖先為崇拜對象,進而衍生出一系列之信仰概念與行為規範。對特別重視祖先的漢人而言,祖先崇拜具慎終追遠、不忘根本的意義,並產生多種敬祖的禮俗,祠堂家廟即是其中顯著的特色,透過對祖先的祭祀活動,傳承且保存漢人社會的禮制概念,同時發揮「收族敬宗」之效。
一般皆認為,客家人對祖先崇拜與家庭倫理特別重視,前者表現出對祖先的孝思,於生命禮俗、歲時節慶中進行家祭、墓祭、祠祭等禮俗,後者則呈現在對家庭、親屬與宗族的關係上。在雲林詔安客的自我宣稱或他者形容中,祖先崇拜為其族群最顯著的特色,除了保留傳統民宅的「公廳」外,張廖姓更視其家廟崇遠堂及其春秋兩祭為詔安客三大文化特色之一。
然而,除崇遠堂之外,張廖姓還有哪些祠堂?其他姓氏如李姓、鍾姓…等是否也有設置?為什麼一般人會認為詔安客特別重視祖先崇拜,而祖先崇拜與祠堂的具體關聯性又是為何?客家人傳統的「畜在欄,人在家,祖在廳,神在廟」的空間倫理觀,在當代社會又有什麼改變?祠堂家廟祭典是否如過去一樣,仍作為營造宗族凝聚力的重要一環?此外,為能追溯祖源,解嚴後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前往大陸原鄉謁祖、祭拜祖墳,還捐錢修宗祠或祖墳,這與原鄉的連結,又對台灣的詔安客產生什麼影響? 祠堂家廟及其祭祀活動,是漢人表現慎終追遠、不忘根本的宗族概念,是人倫孝道的展現,傳統禮制概念的落實,及家族繼嗣制度的基礎。
以上之特點,皆可在雲林縣客家庄內略察一二,然而,在時代變遷之下,耆老衰老、文化式微,加上過去鮮少留下文獻,而殘餘的紀錄與記憶,已難拼湊出祠堂家廟及其祭祀禮俗的完整內容。因此,本計畫將以雲林縣詔安客村莊為研究對象,透過實地的田野調查、口述採集,同時蒐集運用相關文獻史料,以追溯雲林詔安客各姓氏祠堂家廟之歷史、分佈及變遷,同時探研祖先崇拜深厚的文化內涵,宗法制度對詔安客聚落肌理構成的影響,以及雲林詔安客祠堂家廟與大陸原鄉之宗祠的關聯。
是故,本書內容包含:1.呈現確實之雲林縣詔安客之祠堂家廟的分佈、歷史沿革、儀式行為、內部配置、宗法制度及對相關子裔之影響力。2.記錄雲林縣詔安客各種祭祖儀式內容與祭祀行為。3.詮釋雲林縣詔安客祖先崇拜之社會文化特色。4.建構出祠堂家廟對雲林縣詔安客聚落肌理及地方網絡構成之影響。5.提出祠堂家廟作為雲林縣詔安客庄文化資產之意義與價值。6.建立雲林縣詔安客祠堂家廟之完整紀錄,補闕史乘不足之處。
|目錄|
試掘深厚的詔安客家文化 2
追思古系、遠慕祠宗 4
第一章、雲林詔安客祠堂家廟的基本形式 6
一、敬祖傳統 8
二、如何認識祠堂家廟14
三、祠堂家廟的階層組織15
四、祠堂家廟的格局18
五、祠堂家廟的配置20
六、祖先牌位20
七、家具裝飾22
八、管理組織23
九、祭祀活動23
第二章、張廖家廟崇遠堂24
一、以祖先為名26
二、敬宗收族或七嵌28
三、空間格局29
四、風水地理29
五、建築特色30
六、祖先牌位32
七、祭祖活動33
八、管理組織39
第三章、張廖姓祠堂40
一、雲林張廖姓的祠堂42
二、崇遠堂43
三、廖家祠堂46
四、成功公祠47
五、福德堂50
六、祖德堂53
七、垂裕堂54
八、祥和堂59
九、其他61
第四章、崙背李姓宗祠——武惠堂62
一、為感念祖先享祀長遠64
二、武惠公或火德公? 67
三、開基始祖67
四、物換星移68
五、歲月更迭69
第五章、鍾姓祠堂70
一、鍾姓來源72
二、八大社72
三、開基73
四、鍾姓祠堂特色74
五、鍾協75
六、尖厝崙的鍾氏祖祠—昭德堂77
七、德興宮80
八、光祿宮83
第六章、流變中詔安客的崇祖文化86
一、祠堂家廟之階層結構88
二、從祖先神主得知姓氏源流89
三、祠堂家廟保存祖先來臺時間之證據89
四、祠堂家廟成為「正統性」之族群文化91
延伸閱讀92
|作者|
陳逸君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副教授。長期專注於文化資產、文化觀光、族群與地方社群的研究。
顏祁貞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專案執行。曾擔任雲林縣新故鄉社區營造輔導老師,從事多次參與雲林縣相關調查工作。
ISBN:9786267673089
規格:平裝 / 96頁 / 26 x 19 x 0.7 cm / 普通級 / 彩色印刷 / 初版
定價:350元
出版:1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