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雲林縣詔安客家人集中於崙背鄉東南、二崙鄉南邊與西螺鎮西南,分布於50餘處聚落。詔安客家人稱福德正神為伯公、土地伯公或土地公。伯公是農業聚落看守田產、保護鄉土的重要信仰。雲林詔安客家地區絕大多數聚落均設有伯公廟。雲林詔安客的伯公廟可依格局大小區分為小室型、小祠型、小廟型等。從數量來看,小祠型伯公廟最多,其次是小室型,而小廟型最少。與周邊福佬聚落比較,詔安客家地區的小室型、小祠型伯公廟比例偏高。換言之,詔安客家地區的伯公廟規模較小。由於規模較小,其形式也較為簡單樸素。也因為廟內空間有限,室內無法容納供桌、香油錢箱等設施,只能將供桌設於廟前,並興建鋼棚架或RC拜亭遮蓋供桌以提供較為寬裕的祭祀活動空間。
雲林詔安客家地區的伯公廟另外較顯著的特徵乃多數並祀伯公、伯婆,並保留廟後的圈背。雖然移民來臺灣已歷經三百餘年,雲林的詔安客家伯公廟仍大致保留原鄉伯公廟的特徵,是客家文化傳承的重要事例。
由於小室型伯公廟外觀上具有很高的辨識性,形成詔安客家地區一項特殊的文化景觀,可視為詔安客家重要的文化資產。
|目錄|
叢書總序、試掘深厚的詔安客庄文化 2
序、關於本書的形成 4
第一章、淺談雲林的詔安客 6
一、詔安客的由來:原鄉 6
二、詔安客的分布:雲林縣與臺灣其他地方 7
三、詔安客庄的詔安客語 14
第二章、詔安客庄的伯公 16
一、一庄一伯公 18
二、庄尾與水脣 20
三、伯公廟的坐向 32
四、伯公與客庄生活 33
第三章、伯公廟的格局 34
一、小室型 34
二、小祠型 37
三、小廟型 38
第四章、伯公廟的組成 40
一、伯公與伯婆 41
二、化胎與圈背 44
三、拜亭與供桌 47
四、伯公樹 50
第五章、伯公廟的構造及裝飾 52
一、結構作法 52
二、屋頂形式及材料 54
三、屋脊裝飾 58
四、廟名 60
五、對聯 61
第六章、伯公廟作為詔安客家地區的文化景觀 62
參考文獻 64
附錄一、雲林縣詔安客庄與伯公廟分布圖 66
附錄二、雲林縣詔安客家地區伯公廟照片 68
附錄三、雲林縣詔安客家地區伯公廟神像照片(選錄) 82
附錄四:雲林縣詔安客家地區伯公廟圈背與化胎照片(選錄) 90
|作者|
黃衍明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教授兼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專長建築設計與規劃、民居與聚落研究,投入客家研究18 年,曾主持多項民居、聚落、客家相關之調查研究計畫。
劉亞蘭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客家研究中心專案執行,專長為田野調查、傳統民居、地圖繪製、文宣設計等。曾多次參與客家與民居、建築等相關之計畫。
ISBN:9786267673072
規格:平裝 / 96頁 / 26 x 19 x 0.7 cm / 普通級 / 彩色印刷 / 初版
定價:350元
出版:1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