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書透過對清代臺灣移民社會契約文書深入分析客家移墾歷史的追溯,以及革命運動對臺灣社會的影響,深化了臺灣歷史與客家研究,豐富了學界對相關議題的討論。
以〈清代臺灣移民社會客閩庄民集資建街合約字契約書之初探:以彰化縣永靖·淡水廳大龍峒為例〉示範,作者點出研究者忽視民間所藏的古契約文書資料,認為地方史的研究,除了典藏文獻資料與相關論文的耙梳外,史蹟考察和地方耆老的拜訪必不可少。這篇文章採用歷史文獻分析、田野調查以及比較法,主要以留存臺灣清代民間古契約文書為對象,探究清代臺灣移民社會中,客家與閩南族群,兩大漢族在清代移墾方式的異同。
|目錄|
推薦序 I
自 序 III
壹、臺灣歷史篇 1
施琅治臺主張與清初禁令 3
大龍峒的開發與保安宮 22
客家人清代移民臺灣的幾個問題 47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興起與發展之探究 72
從日人征臺資料論臺灣北部客家乙未抗日事蹟 92
羅福星革命思想對日據臺灣當局及社會之衝擊 112
臺灣戒嚴時期白色恐怖案件人權反思 132
中華傳統文化傳衍與和合 161
開漳聖王民間信仰在臺灣的發展 170
貳、臺灣客家研究篇 184
臺灣客家興起與發展 186
臺灣客家的歷史與文化 197
從臺灣歷史看客家民間信仰發展 218
客家民間信仰研究的傳統與創新 229
論述客家「三山國王」民間信仰之變遷241
臺灣客家民間信仰源流與開創 252
「田調視野」桃園客家落地生根印記 267
臺灣清代客家移墾霄裡社楊氏纘紳公祖譜資料研究 282
客家屋場、風水信仰中楊公先師崇拜的印記 293
臺灣客家族譜、田野追蹤 307
從「史蹟」見證浪漫臺3線人文底蘊 325
參、文化比較研究篇 335
族群文化:異域客家民間信仰的變容 337
從客家宅院檢視儒家文化的傳承與實踐 355
論兩岸慚愧祖師、定光古佛民間信仰之差異 382
從文化資產角度諮議客家連城四堡雕版印刷基地的保存與活化 400
清代臺灣移民社會客閩莊民集資建街合約字契約書之初探 412
|作者|
邱榮裕
1955年生,桃園客家人。畢業於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後赴日取得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碩士與博士學位。返國後,長年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曾任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並擔任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兼任副教授,為臺灣當代少數深耕歷史學門與客家研究之學者。其學思體系植基於清代移民史、民間信仰、族譜研究與歷史教育。
邱氏曾任臺灣客家研究學會理事長、客家委員會學術與諮詢委員,並參與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考試院命題與閱卷委員,兼具學界聲望與政策實務經驗。歷年出版學術著作與專書包括《臺灣客家民間信仰研究》、《臺灣客家風情:移墾、產業、文化》、《臺灣桃園大溪南興庄纘紳公派下弘農楊氏族譜》與《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等,並參與編撰《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五十週年紀念專輯》、《臺北市客家事務十週年紀實》等重要成果,累計發表相關論文數十篇。其學術筆法兼具實證細緻與田野關懷,對臺灣客家歷史與文化的梳理與建構貢獻卓著。
ISBN:9786269955305
規格:平裝 / 44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定價:680元